穿越位面而来的旅人,
欢迎你来到萨鲁世界,
我为你带来一个消息,
先知邀请你前去见他。

不去                好的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天剑

[转贴] CNMD   [复制链接]

光之洗礼

云武士 发表于 2010-1-14 10:21:29 |显示全部楼层
星球大战计划么~~~~

使用道具 举报

seefish 发表于 2010-1-15 12:39:06 |显示全部楼层
与我这样的小蚂蚁无关……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0-1-22 11:34:36 |显示全部楼层
简氏:中国反导拦截弹改进自SC19反卫星拦截器

环球时报1月21日报道 2010年1月20日出版的最新一期的《简氏防务周刊》刊发题为“反导试验宣告中国弹道导弹防御能力的降临”的文章,对中国1月11日进行的中段反导试验进行了分析,尤其是对执行此次反导任务的导弹型号进行了猜测和解读,称进行此次拦截实验的可能是 SC-19反卫星拦截器的改进版本,简氏还猜测,中国或许正在进行不止一种战略导弹拦截的研发项目。

    文章首先说,2010年1月11日晚上,恰恰距离2007年1月11日的那次反卫星(ASAT)试验三年之后,中国通过国家媒体宣布,在本国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导弹拦截技术试验”。这次试验在随后的1月12日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的表态得到了证实,姜瑜表示,这次试验本质上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

    简氏称,中国没有对此次反导拦截试验透露更多的技术细节或者拦截器的型号,以及被拦截的目标弹的型号。然而,在1月11日美国五角大楼发言人马林-斯库曼少校(Maj. Maureen Schumann)表示:“在(导弹)发射前我们没有接到通报,我们的确探测到(中国)从两处地点各发射了一枚导弹,空基传感器也发现大气层外发生了导弹撞击事件”。

    简氏分析说,上述事实表明,1月11日的反导试验并非一次战术反导系统的拦截试验,虽然这也是解放军的目标之一。在2007年,来自美国的消息说,解放军进行了一次短程弹道导弹拦截试验,测试了导弹拦截能力,此次实验动用了俄制S-300地空导弹系统的最新版本。据称,解放军的FD-2000/HQ- 9地空导弹也具备反导能力。

    简氏文章接着分析说,中国1月11日的反导试验是在外大气层进行的,这表明,此次试验是靠近低地球轨道(近地轨道low Earth Orbit)进行的,这就意味着拦截器以足够快的速度拦截一枚中程弹道导弹。进行此次拦截实验的一种可能的弹种就是SC-19反卫星拦截器(也叫做反卫星导弹)的改进版本,而SC-19反卫星拦截器是基于KT-1四级固体-液体燃料推进的太空运载火箭(space launch vehicle)研发的,KT-1又是由DF-21型固体燃料推进的中程弹道导弹衍生出来。简氏还猜测,中国或许正在进行不止一种战略导弹拦截的研发项目。

    简氏还提到,中国空军副司令员赵忠新(ZhaoZhongxin)在 2009年曾透露,中国空军将着力提四种能力:高侦察预警、空中打击、防空反导和战略投送能力。简氏文章最后说,五角大楼的中国军力报告曾提到,中国有兴趣打造弹道导弹防御能力。但2008年早期来自亚洲的军事消息源称,解放军很可能要在2020年代的早期到中期具备这种导弹防御能力。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0-1-22 11:53:56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k7543 于 2010-1-22 12:10 编辑

从公开资料对我国陆基中段反导的分析

2010年1月11日晚8点58分,新华社发布了一条消息:新华网北京1月11日电 中国11日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条短短的新闻立刻迅速传播,成为这几天军事爱好者中最热门的话题。军事爱好者们异常的兴奋并不过分,因为陆基中段反导的首次试验实在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标志,从军事上说,它的意义不下于1964年10月16日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和1999年8月2日DF-31的首次试射。不过可惜的是,和 1999年发布DF-31试射的新闻一样,新华社并没有发布更多的信息,出于保密等原因,短期内官方也不太可能正式发布多少细节内容。不过好在世界上还有一个陆基中段反导系统,也就是美国的GMD(Ground-Based Midcourse Defense),所以作为一个军事爱好者,我试图从公开的资料中进行一下分析。当然由于消息搜集不全面和肯定存在的消息误判,错谬难免,仅供大家参考一二。



首先回顾下弹道导弹防御的历史与技术。在反导发展的早期,美苏也只能着眼于末端防御,不过早期研究即发现,进行大气层外高层拦截和大气层内低层拦截的分层拦截效果更佳,因此早期反导系统如苏联A-35,美国的Nike-X都采用高低层拦截导弹。拦截高速度的远程洲际导弹需要极高的速度和制导精度,恰恰是制导精度的的不足让他们不约而同的采用核战斗部,可惜的是后来的研究发现,高空大当量的核战斗部爆炸,产生的电磁风暴会使陆基反导雷达致盲,而低空拦截的核爆炸,能否摧毁来袭核弹头姑且不论,本来就相当于在本土爆炸核弹。因此美国的核反导系统很快拆除,随后转向了基于撞击杀伤技术(HTK)的研究,1984 年美国实现了第一次HTK拦截,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至于苏联直到解体也没有试验过HTK拦截,俄罗斯更没有此方面的试验,2002年俄罗斯继承自苏联的 A-135系统也停止维护退役。



弹道导弹飞行全程一般分为助推段(Booster Phase),中段()Midcourse Phase)和末段(Terminal Phase)。对于中段还可细分为上升段(Ascent Phase),下降段(Descent Phase)。从反导难度上说,助推段,中段,再入段/末段分别是从难到易,不过拦截效果就是从好到差了。不同射程的弹道导弹速度不一,一般的说,射程越远的弹道导弹速度越快,反导拦截难度也就越大。目前开发中各国反导系统,除了美国覆盖助推段,中段和末段外,其他国家都集中在末段,而且一般在100公里高度以下的大气层内拦截,典型拦截弹包括法国的Aster30 Block1/2,以色列的Arrow2,印度的PAD和AAD以及俄罗斯的9M82和9M83。这些国家的大气层内拦截弹只能拦截中近程弹道导弹,不具备对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的拦截能力。


根据搜集的各种资料判断,我国的反弹道导弹系统,从体系上说,是师法美国。美国有各种系统,从预警系统的SBIRS、STSS、UEWR到拦截器GBI、 THAAD、SM-3和PAC-3,我国都开展类似的项目研究,试图全面克隆美国反导系统。新华社新闻明确说明“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这意味着此次拦截所用的拦截弹,肯定是类似于美国陆基拦截弹(GBI)的大型远程拦截弹,而不是类似于THAAD的战区高层反导系统。诚然,THAAD对于中短程尤其是短程弹道导弹,也可以进行飞行中段的拦截,但是在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里THAAD仍然是划为末段拦截系统的,它的名字Terminal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再鲜明不过的表达了这个意思,对于效法美国建立反导体系的中国,自然不会把末段拦截系统的测试发布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判断此次拦截试验的拦截弹是类似于GBI拦截弹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新华社公布后,搜索发现天涯一位网友的帖子,以他的发言内容推测,导弹发射地应该是太原发射中心25基地,拦截弹可能是库尔勒附近的20基地,拦截点在酒泉附近。这样的射程,靶弹可以把近程的DF-15,DF-11排除了。考虑到DF-4要昂贵得多,很有可能实际发射的靶弹是以DF-3或DF-21为基础改进的靶弹,DF-3后期型号射程2900公里,DF-21改进型更是达到3500公里以上。以导弹防御技术更成熟的美国为例,THAAD号称具备对3500公里射程弹道导弹的拦截能力,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拦截过如此远射程的靶标,THAAD的靶标多是飞毛腿导弹类型的靶标,射程在1000公里以内,尽管中国也在开发THAAD类型的末段高空防御系统,但是首次打靶就打性能极限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本次试验的时间是1月11日,无独有偶,2007年1月11日,我国进行了一次举世震惊的反卫星试验。将两者联系起来,这次陆基中段反导试验的拦截弹就呼之欲出了。回顾历史,我国在庞大的863计划中有一个409专项,负责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研制,在经过20世纪90年代多年的积累后,根据网络资料,1999年我国航天科工二院成功实现了动能拦截器(KKV)的首次悬浮飞行试验,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突破KKV技术的国家,为后来的正式项目打下来坚实的基础。1999年形成的《关于我国防空防天武器装备2010年及其后发展战略的几点意见》文件,明确提出突破“在高空以及外空对战术弹道导弹及卫星的拦截”,并说明“目前863-409专题正研究多用途的动能拦截器(KKV)并逐步小型化,已取得进展”。不久以后863-409专项细分为 863-801和863-805专题,分别负责预警雷达和动能拦截器的专项开发工作,取得了进一步的进展。和GBI使用商用货架的OBV作为助推器相似,与我国陆基中段拦截弹配套的助推器很有可能是衍生自航天科工的开拓者1号(KT-1)小型固体运载火箭,编号KT-409。KT-1火箭一、二级使用 DF-21中程弹道导弹的FG-05发动机,直径1.4米,三、四级分别采用FG-53和FG-54发动机。陆基中段拦截弹很有可能是以KT-1为基础的 KT-409火箭为助推器,外加863-805专项发展出来的小型化KKV构成,具备和美国GBI类似的射程和射高,以作为中国国家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基础。

经过数年研制,我国陆基中段拦截弹很快进入飞行试验。在2007年1月11日反卫星行动后,美国披露我国在2005年7月7日和2006年2月6日也进行了两次飞行试验,但没有实际的拦截碰撞发生,是进行飞行试验验证助推器和KKV跟踪捕获能力还是拦截失败不得而知。2007年的反卫星试验验证了助推器和动能拦截器的性能后,项目进入型号开发阶段,正式开始国家战略反导系统拦截弹的开发。笔者认为经历验证的KKV应该没有大的改动,不过KT-409可能要进行换装高能燃料和壳体减重的技术改进,以提高陆基中段拦截弹的加速能力和速度。又经过3年研制工作,2010年1月11日正式进行了我国国家战略反导的首次世纪拦截试验,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进行中段反导拦截试验的国家。

此次反导试验的成功,为我国建立一个类似美国的多层次全方位反导系统建立了良好的基础。根据2000年公布的《战术导弹动力装置需求分析与固体火箭发动机发展方向》论文内容,我国还在开发战区高层反导的HQ-19和HQ-26系统,从编号分析,HQ-19属于空军地空导弹部队编制,HQ-26则是海基弹道导弹防御的中坚。早在2000年左右,航天科工四院就进行了HQ-19导弹发动机的演示、加工和试验工作,验证了碳纤维壳体和高性能的N-15B推进剂等关键技术,HQ-19的发动机将具有高质量比高比冲和高加速能力。此外根据网络消息,HQ-19也将采用KKV进行反导拦截,而且是和THAAD类似的大气层内外拦截KKV,具备在大气层外和大气层内同时进行拦截的能力;HQ-26的研制对比HQ-19有些延迟,它的发动机将采用高质量比固体双脉冲发动机,通过双脉冲的能量管理显著改善导弹的末端机动能力和攻击范围。双脉冲发动机对于关注导弹防御的朋友并不陌生,SM-3的第三级发动机MK136采用的就是双脉冲发动机,另外PAC-3 MSE发动机也改用双脉冲发动机。从论文内容提及的HQ-26战区高层反导系统来看,HQ-26是类似于SM-3的海基末段高层拦截导弹。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将看到HQ-19和HQ-26导弹试射的消息,这些相对于陆基中段拦截弹廉价的多的导弹,将使我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构成真正的威胁力。它们将形成对中短程弹道导弹的完善拦截能力,将国家战略反导的陆基中段拦截弹从印度烈火2,朝鲜大浦洞1/2,台湾可能发展的1000公里中程弹道导弹的任务中解放出来,去承担它真正应该担负的对印度烈火3远程导弹以及美俄误射的洲际导弹的防御工作中去。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此次反导成功仅仅是一个开始,或者说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美国GBI正式服役前,使用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PLV载具拦截试验中,在 IFT-3,4中,模拟弹头携带了一个GPS接收器;在IFT-5,6,7,8试验中携带了一个C波段的信标。因此,在拦截器发射升空前,地基X波段雷达已经跟踪目标群(甚至是模拟弹头)4分半钟以上,故“拦截任务计划”有可能在拦截器发射升空前就已经产生,从而降低了拦截的难度。此后在2004年GMD 系统宣布形成初始作战能力,开始正式部署后,先后进行了数次试验,不乏失败的试验,尽管美国弹道导弹防御局已经不公开拦截细节,但是相信拦截条件将越来越接近实战要求,这些失败不足为奇。同样的,我国的第一次试验很有可能也装备了信标,以后的试验将越来越苛刻,使用不同的导弹,外加各种从简单到复杂的诱饵进行测试,拦截的高度,速度,方向和靶弹的信息也都会有所不同。与美国不同,我国尚未建立有效的天基红外预警系统,此次拦截完全是依靠陆基X波段远程预警雷达提供目标的探测,跟踪等工作,其性能远不如天基红外预警系统提供目标的发射,弹道,速度等信息后陆基雷达进行探测跟踪的效果,更无法提供早期拦截能力,而且我国缺乏海外部署的X波段远程预警雷达,因此对天基红外预警系统的要求更为迫切。当然,以后我国也会仿效美国在重点防御方向部署多部大型X波段远程预警雷达。



对于形成战斗力来说,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并不单单是拦截器和传感器。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要求对抗从中短程到远程洲际导弹的拦截能力,必须使这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进行最佳的配合协同,以达成最有效的拦截效果。对此来说,指挥、控制、作战管理和通信(C2BMC)的大规模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这也是最不为人知的区域。与C2BMC相匹配,一个机构设置更合理,功能完善的军事指挥机构也必不可少,一个权限模糊不清,信息传递不畅的军事机构,即使配置了最好的 C2BMS系统也无济于事。只有在权责明确的指挥系统下,通过C2BMC系统能够整合整个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迅速投入作战,才能实现最有效的拦截能力。 C2BMC系统堪称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当之无愧的力量倍增器,通过该系统,在综合使用传感器和拦截器时有更大的灵活性,投入更少的装备形成更强的拦截能力。毫无疑问,指挥、控制、作战管理和通信的建设也是我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重中之重,而且结合我国通讯产业的大发展,或许进度与性能超乎我们想象也未可知。



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作用,也是一个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很多人有疑问,面对核大战的弹道导弹攻击,发展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有用么,这些钱投入到发展弹道导弹上形成战略战术优势是不是更合适?回溯美国发展弹道导弹的理由,我们会发现我们发展的理由很相似。从我国的形势说,我国面临的弹道导弹威胁分为核大国的全面打击,核大国试图废除我国核能力的打击,核大国的误射,中小核国家的核讹诈等类型。除了美国战略核潜艇转移到关岛一线,可能对我国部署的洲际导弹阵地进行突袭废除我国核反击甚至是核打击能力这种威胁外,我国面临其他的威胁也同样是美国当年的威胁。即使在美国反导计划最宏伟的2000年,美国国家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规划目标,到2015年的第三阶段也只是部署250枚陆基中段反导拦截弹,可以应付50枚单弹头洲际导弹加简单诱饵或是20枚单弹头洲际导弹加 100个高级诱饵的攻击。这个防御能力,远远低于俄罗斯的攻击能力,甚至也低于中国和法国在2015年的攻击能力。可以说,即使是技术最先进系统最完善投入最多的美国,也不奢望能够靠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打赢核大战,它更多的是免除了中小核国家的核讹诈,附带拦截核大国之间误射的洲际导弹。主要核大国建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真正目的是通过技术优势削弱中小核国家的核威慑能力,获得对这些国家的有限行动自由权。通俗的说,那种只有最简单的核力量就能让核大国望而却步,不得不被讹诈的历史一去不返了。对美国来说,朝鲜也好,伊朗也好,依靠简单的核弹头和数量少质量差的远程导弹再也不能让他们做出妥协;对中国来说,台湾当局将来恃核据统的伎俩和印度政府鱼死网破用烈火导弹威胁北京上海的图谋都将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使用道具 举报

光之洗礼

ck7543 发表于 2010-1-22 11:56:13 |显示全部楼层
澳称中国去年在西北用俄技术成功拦截短程导弹
 东方网1月21日消息:澳大利亚空中力量杂志日前发表文章,称中国日前进行的中段导弹拦截试验是“已知的惊讶”,因为中国多年前已经掌握了这一技术。选择此时进行试验,意味着要么中国的反导试验准备工作碰巧与美国对台军售时间重合,要么显示中国能够随时根据需要通过反导试验表达对美国和印度的不满。

  文章透露,中国曾在俄罗斯武器技术的支持下,使用最新部署的地对空导弹系统成功拦截了一枚短程弹道导弹。2009年年底,在俄方技术人员的协助下,解放军在新疆测试其由俄国阿尔玛兹·安泰联合公司提供的 S-300PMU-2 / SA-20B“Gargoyle”地对空系统时,也曾成功拦截一枚短程弹道导弹。

  在中国的地对空导弹系统中,S-300PMU-2导弹最适合用于拦截短程弹道导弹,因为其配备了适合用于摧毁弹道导弹的弹头,而且其雷达设计也经过了必要的优化。所有中国陆基S-300P系列地对空导弹都利用64N6E型“大鸟”(Big Bird)为双面式搜索相控阵雷达,这种雷达系统能够发现并跟踪弹道导弹系统。当处于弹道导弹防御模式时,雷达天线停止旋转,天线机械式向上倾斜,雷达利用电子在固定角度内控制天线波束。

  中国地对空导弹基地也利用“锡盾”(Tin Shield)系列三座标预警雷达,最近又配备了96L6E防空预警雷达,对功能更加强大的64N6雷达起到了补充作用,确保64N6雷达处于弹道导弹防御模式时,空中目标覆盖面积不会减小。

  中国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将与二炮部队大量反卫星武器传感器监测站点相连,以便提供有关交战卫星和来袭弹头的追踪及定位数据。目前,中国已经设立了8个卫星地面监测站,沿太原、五寨和酒泉建造了太空及卫星发射基地,部署了4艘海上追踪及控制舰,并且还分别在基里巴斯(位于西太洋)和纳米比亚(位于非洲西南部)各设立了一个海外地面站。此外,中国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还必须包括解放军的预警及追踪雷达——它们是 HQ-9和S-300P系列地对空导弹的一部分。

  文章称,如果具备了能够进入高空大气的导弹以及良好的追踪雷达,那么在测试过程中拦截来袭弹头便并非难事。早在1962年,美国携带核弹头的“奈基- 宙斯”(Nike-Zeus)反弹道导弹系统便能拦截14枚来袭弹头中的10枚。1984年6月10日,美军使用红外线制导的动能杀伤拦截器(KKV),成功击落了一枚飞行中的“民兵”模拟洲际弹道导弹。这是美国第一次获得成功非核弹拦截测试。

  文章称,美国国防情报局局长曾称中国的反卫星系统是由经过改良的公路机动型DF-21导弹发射的SE-19动能杀伤拦截器。采用公路机动型意味着发射装置、以及通信和维修车辆能够以最佳的轴向进行部署拦截卫星,这也使反卫星武器系统在发射前几乎不会被对手锁定。而且,驻外解放军也能将反卫星武器系统列为自身的资产,用以破坏监视本国军队的外军侦察卫星。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萨鲁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萨鲁世界2006- ( 苏ICP备15007101号 )

GMT+8, 2024-5-19 00:27 , Processed in 0.033935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