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位面而来的旅人,
欢迎你来到萨鲁世界,
我为你带来一个消息,
先知邀请你前去见他。

不去                好的
查看: 3489|回复: 4

[奇幻评论] 【文类普及】骇入赛博朋克 [复制链接]

Gingko

冒险者

光之洗礼

gingko 发表于 2014-9-14 11:27:33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ingko 于 2014-9-14 11:39 编辑

file:///c:/users/tiaoyiao/appdata/roaming/360se6/User Data/temp/dH0Zd3IfFwAA&bo=KQG*AQAAAAABALE!.jpg

译自2007年出版的赛博朋克短篇选集《电路重设》(Rewired)导言部分(Hacking Cyberpunk)。
本文原为探讨后赛博朋克(PCP)的评论文章,但看做该科幻文类,乃至整个赛博朋克概念的普及性材料可能还更贴切些。。。
对PCP有进一步了解的兴趣的话,可以参看维基 Cyberpunk derivatives 条目。不过事实上这货的定义也不大准确就是了。。。
本文为爱好者业余翻译,请勿用做商业用途,版权归原著者(James Patrick Kelly & John Kessel)所有。
渣翻,轻喷。人名请自行度娘或者维基。

以上。
------------------------------------------------------------------------------------------------------------

然而,我并不对前沿技术朋克(Techno-Punk)的未来感到过分担忧。这类文学会被篡改、删节,成为呆板的格式,正如所有其它科幻文学界的创新所经历的一样。这几乎算不上什么大事儿,毕竟作为一场‘运动’,‘朋克科幻(Punk SF)’就是个笑话。吉布森不过是个碰巧对现代流行美学有着超群把握感的文学家罢了。夏诺尔(Shiner)只会写写主流文学和神秘故事。拉克尔(Rucker)是个疯子;雪莉(Shirley)是个超现实主义者,帕特·卡迪根(Pat Cadigan)是个恐技术症患者。到95年我们所有人都会沉溺于别的什么新奇玩意儿。”

——布鲁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致约翰·卡塞尔的一封信

1985年3月29日

缘起(Shades)


雨果奖得主,编辑大卫·哈特维尔(David Hartwell)一度提起1983年布鲁斯·斯特林带着一本短篇小说文集的企划书,即后来的经典赛博朋克文集《镜影》,跑来找他的经历。布鲁斯希望这本书成为新兴的赛博朋克运动中某种文学性的里程碑。


大卫回忆说,他当时的确非常感兴趣,于是询问布鲁斯预计会有多少作家的文章被选录其中。布鲁斯想到了大概五到六个人的名字,而大卫认为仅仅五六个人还不足以促成一场运动,起码也得有一打人左右。于是布鲁斯立刻着手寻找适合这场运动和他的文选的作家——即便其中,有些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赛博朋克参与者。在他所找到的人选中,有一个正是此书(Rewired)的编辑。在当时,他是最贴近人道主义阵营的一个,声称自己极力反对赛博朋克。


毫不令人惊讶的是,赛博朋克,这个迅速开始嘲笑其他科幻文类并且展现出强烈自负态度的文学运动,成了当时争论的焦点。对它的批评者而言,赛博朋克徒有抄袭借鉴的肤浅表面,并无深层次的实际意义:阿尔弗雷德·贝斯特尔(Alfred Bester,《群星,我的归宿》作者)的摇滚情调,雷蒙德·钱德勒(RaymondChandler,硬汉派侦探小说作家)的文风,以及很多其他作品的痕迹都可以被发现。对于抱有讥讽态度的人而言,赛博朋克不过是包装个中作家的营销策略罢了。但随着这些作家持续不断地发表新颖的赛博朋克类小说和故事,读者——以及作家和评论家——终于承认赛博朋克或许有些出奇之处。然而,在1986年,化名文森特·奥姆尼阿弗里塔斯(Vincent Omniaveritas,即布鲁斯·斯特林本人)的作家在尖锐的赛博朋克刊物,《廉价的真相》(Cheap Truth)上登载的一段文章,宣告了赛博朋克时代的结束。“在此,我宣告革命的终结。”文森如是鼓吹道,“临时政府万岁!”


那之后,真正的纷争开始了。


发展(Moving on)

   

   

  在之后的二十五年,有关赛博朋克地位的讨论不仅在科幻界长期持续,也在整个文化圈中继续进行。当一些最初的赛博朋克作家试图与之拉开距离时,讨论愈加复杂化。那些唱反调者趁机宣称赛博朋克只是为威廉·吉布森一人掀起的运动,而这个中心人物显然撑不住大局。然而,赛博朋克运动并未因内讧而崩盘。流行文化黑入了赛博朋克,按自己的目的来操纵它。我们有了赛博朋克音乐、电影、漫画和电脑游戏:赛博朋克使得电脑和编程显得性感诱人,数码技术宅们卷土重来,试图在硅芯片和编码间实现想法的逆向编程。不过,随着赛博朋克的普及化,它也逐渐变得更加温和平庸。亦或它进一步成长了。赛博朋克广告公司、赛博朋克潮流设计依次出现,蒂莫西·李瑞(Timothy Leary,争议性心理学家)亦声称电影《战争游戏》(War Games,看简介有点像安德的游戏……)属于赛博朋克风格。更多人将赛博朋克的概念用于他们自己的目的,也使得这场运动变得愈加模糊混乱。


我们的文类被广泛传播的劣质赛博朋克仿品搅混了。学术论文开始被用于尝试解释这种现象。有人抱怨科幻小说不应该只会提供暗黑风格,不为社会所动的独行侠们与独裁跨国公司斗争的故事。他们坚持,“街头”(The Street,webster释义第二项),经典赛博朋克视野的中心部分,并不是世界的全貌。这当然是正确的。与此同时,第二代、第三代作家出版他们的《镜影》,却屡屡被蔑称为纯粹的效仿者。我们的文类中,有人自认为对赛博朋克概念知根知底。于是,无论是非,他们径直将其弃于文学史的垃圾堆里而不顾。赛博朋克不再具有意识形态上的价值,他们如是说,它沦落为了花哨的流行元素。


正名(Rewired)



回顾以往,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赛博朋克无疑是一场文化运动。我们承认一切朝着它来的批评:非常不幸的是,帮助掀起这场运动的正是一股浮夸风气;无疑,一些核心赛博朋克作家不是转移了写作题材,就是沉寂下去。“赛博朋克”这个术语在寻常生活中的普及让其含义变得如此模糊,甚至徘徊在了无意义的边缘。然而,根据字典提供的两条定义,赛博朋克依旧符合“运动(movement)”的概念:“一、特定时间段内试图创造出特定原则或主题的一系列动作;二、由一群支持者做出的,向着共同目标的有组织的努力。”在《镜影》与《廉价的真相》如日中天之时,第二条定义加于经典赛博朋克——CP(Cyber Punk)——是满足的。它确实是一个有“运动”的“动”字,货真价实的运动(a Movement with a capital M)。同时,我们相信,本书囊括的16则后赛博朋克——PCP(post-Cyberpunk)——故事能够充分阐释对于运动的第一条定义:它们均出现于过去十年间,在经典赛博朋克的繁盛阶段过后很久,同时又继续对它的原则和主题进行了塑造。不,这样说并不准确。塑造原则和主题并不是赛博朋克的风格,不是吗?应该说,这些故事展现出了同样的,对特定元素的痴迷。


简单说来,我们认为赛博朋克的标志性元素如下:


·对未来展现出全球性的视角。


·与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尤其是改变人类身体和心理状态的入侵性技术息息相关。


·一种乐于颠覆破坏传统价值观和公认智慧的态度。


·一种经过挤压浓缩的散文风格,通常显现出对传统科幻文体的戏谑态度。


本书涵盖的后赛博朋克故事并不同时包含以上的全部特质,但多数文章至少拥有两到三个上述元素。任何用同1985年时完全一致的手法完成的小说都会被立刻判定为陈词滥调。尽管如此,一些观念,如,未来生活将与人类心理、技术发展紧密联系,美国中产阶级的道德观念并不会自动变成普适价值观,以及事实上,世界大部分地方不如爱荷华州和纽约一样优越等,均对过去十年间出版的小说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对赛博朋克元素的痴迷随着时间而发展进化:一些作者扩宽了它的领域;一些作者变得反对它;一些作者理所当然地接受了它,并且将一些基本态度应用在了不同的疆域上(蒸汽朋克)。在此,我们的目的正是记录下这些变迁,这些我们认为将赛博朋克转变成了后赛博朋克的变迁。我们所选择的作家包含了部分赛博朋克的创始人,但远非全部。一些为本书做出贡献的人们直接经历了赛博朋克发展的始末,而其他人在《镜影》首次出现在书店时还在艰难地分析《绿色的蛋和火腿》(Green Eggs and Ham,童书,全书仅出现50个单词)中“精妙”的文法。我们努力试着将所选的文章的年代限制在过去十年左右,而由于所选文章的篇幅限制,我们不得不排除掉梅丽莎·斯科特(Melissa Scott,因描写LGBT类型主人公出名)和理查·摩根(Richard K. Morgan,《副本》作者)以及克莉斯·莫里亚蒂(Chris Moriarty,我喜欢她的姓……)等作家。其中,最让人遗憾的是,尼尔·史蒂芬森(Neal Stephenson,《雪崩》作者)亦未能入选。


但“后赛博朋克”的“后”字该如何诠释呢?为了了解PCP和CP间的关系,让我们进一步看看两者所共有的一些特征。



执念(obsessions)



赛博朋克的一大主要关注点即是新兴科技改变人类的方式。很多科幻小说都将自己同科技和人类社会的变迁联系在一起。不言而喻的,具有警世意义的故事情节是该文类的一大标志:“照这样下去,下场会非常,非常糟。”但这些警世的小故事背后潜藏着一种暗示,即,我们有能力控制科技带来的改变,因此如果及时行动,我们就能将一致的价值观保留下来。赛博朋克作者们研究历史中人类试图驾驭改变的努力,但并不满足于这些企图。同时,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技术开始具备贴近和入侵人体的倾向。这正是赛博朋克,以及后赛博朋克的关键论点:我们不再转变科技,相反,科技正在转变我们。不仅是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或者政府和办公场所,我们的感官,记忆,乃至意识本身,都暴露在这种转变之下。电脑的普及化、对任何书面知识的轻易接入、横跨整个星球的即时通讯、人类感官系统的附加增强设备,以及对染色体组的操纵更改——全都近在咫尺。这些科技带来的改变,和汽车带来的改变,或者传统科幻界渴望已久的超光速载具的发明带来的改变相比,有着本质性差异。不可否认的是,汽车改变了地形地貌,促成了商场、麦当劳和郊区的形成。超光速载具(FTL,faster-than-light)亦能够把我们带向星际。但是车辆和飞船只会改变我们的行为,而非我们本身。


在我们看来,赛博朋克小说所描绘的科幻场景,的确是异常阴郁的。然而,敌托邦只存在于旁观者的眼里。尽管我们可能会因生活在那样世界里的想法而颤栗,这些充满活力的故事中虚构的居民却极少展现出对于2007年的美好过去的眷恋。在我们眼中显得冷峻的事物只不过是他们生活的常态。这些故事里的人物为了生计是如此奔忙,他们无暇绞着手顾虑那些早被颠覆的三观。他们何必呢?我们又何曾不是身在敌托邦而不知呢?不难想象美国国父们,甚至是那个拥戴高科技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在我们当今的一些行为准则前惊恐地畏缩不前。在这些故事里,人类的普适价值观从来不会被印刻在永恒宇宙的书页上,毕竟何为人类是个始终能够商榷的论题。


以上两个特征是赛博和后赛博朋克所共有的。而它们共有的另一特征,则是讲述科幻小说一贯忽略的人群的故事。本质上说,“街头”在赛博朋克中指挑战社会主流常规者,如小偷、间谍、谎言大师以及瘾君子聚集的界限模糊的灰色地带。但对于后赛博朋克作家来说,“街头”指向了这个世界的其他地域。来自那些地域的人群有着更加多样化,也更加丰富的未来。亚洲人、非洲人以及拉丁裔人种不再抽象地代表某种异国情调,亦不再是撒花椒面般点缀在故事中的次要角色。后赛博朋克作者们试着将这些人和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带进故事的核心。后赛博朋克也关注底层民众,那些无法接触到反复在赛博朋克中出现的,改造性科技的人们。


“我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费解的年代。而我的企图正是要照亮当下。我试着让现今变得更易触及。然而,我甚至没敢尝试解读这一刻,仅只是试图让这一刻变得更易接近些罢了。”

——威廉·吉布森,《这里没有地图》(No Maps for TheseTerritories)



朋克(Punk)


  最初,一个老套的赛博朋克主角总是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来自主流文化之外的独行者。后来,我们发现,这样的设定不光令人厌倦,还暴露出逻辑严谨性的缺失。未来的世界里不可能只有穿着风衣的数据窃贼们和满脑子巨型癫狂阴谋的部门经理。我们需要烤面包的人,开卡车的人,以及组装一切扁平显示仪的家伙们。网路空间需要电工!赛博朋克故事中的中产阶级们去了哪里?家庭是什么样的?赛博朋克牵扯到社区与秩序之后还能被称之为朋克吗?


  赛博朋克里的“朋克”始终是个问题。如果这个词是指《镜影》的作者们都是年轻人的话,好吧,他们确实是——在当时是。但如果指的是边缘文化下生活的人们的话,最初那群赛博朋克作家,亦或本书的参与作者中,几乎没人能自称曾“在街头混过”。如果一个人处在朋克式的混乱生活中,他多半写不出哪怕一个通顺流畅的句子。同时,当时光流转,赛博朋克延展了素材的来源,也不再限于从年轻的朋克文化中寻找题材。


  但假如“朋克”指的是一种态度的话,赛博朋克中的“朋克”就依然成立。这是一种对固有观念的反抗倾向,就在愤世嫉俗往南一点点,纯粹怀疑主义往北一大截的位置上。在后赛博朋克中,应对一个人性的定义必须被反复微调、商榷的世界的各种态度,得到了充分的讨论。在一个赛博朋克故事里,任何一个瞬间都可能是令人毛骨悚然的,而生活也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它被存在主义的电光照亮,是一条由凋敝的信仰铺就成的长路。人们只能不断校正感官的标尺,才会有保持理智的希望。


  后赛博朋克小说中的人物需要这样的积极心态,毕竟他们观测到的所谓“现实”与我们的截然不同。是的,以假乱真的虚拟现实可能存在,并且相当多的时候,它相对现实而言不仅同样可信,而且远有趣许多。它可能是个圈套,一个避难所,一个救赎,甚至兼具三种意义。但现实本身亦无一处不被扭曲、篡改,而人物的观感和真正的现实间的区别,也不得不时时被质疑。


技术奇点(singular)


  本文集中的故事实在过于多样,以至于我们无法依此对二十一世纪的赛博朋克做出简洁的总结。当然,我们也看不出这么做能有什么好处。然而,为数众多的故事或暗示、或实际探讨了后人类时期(Post-human)的到来,若不提到这些作品给出的逻辑性外推的结论,即奇点,那就是我们的怠慢了。弗诺·文奇(Vernor Vinge,《真名实姓》作者),尽管被赛博朋克作家们高度赞扬,却从不是他们的一份子。在1993年,他首次提出了技术奇点的概念。概括说来,这个概念指在历史上的一个特定时刻,急剧发展以致失控的科技将产生出一个“等同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重大突破,其直接诱因是即将出现的,超乎人类智慧的科技产物”。


文奇推测这个剧变可能以人工智能、人机交互或是人类基因改造等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在这个节点上,人类历史将会终结。


后赛博朋克热衷于讨论的一大焦点正是这临近历史“终结”边缘的状态。同时,如有可能的话,亦希望预测这之后的情形。


形式(form)



目前为止,我们一直主要讨论赛博朋克的内容,而该文类最初的确是凭借将80年代忽视的内容带入科幻的企图而创立的。


但《廉价的真相》的一部分非凡之处也正是由其进攻性的反艺术视角建立起来的。文森特·奥姆尼阿弗里塔斯既无对正统文学的崇敬心理,亦不受人们传统上评判小说优劣标准的局限。许多早期赛博朋克小说因有意识地反对科幻新浪潮运动及其高度现代主义且虚伪的作品而增添了不少神韵。


尽管《廉价的真相》一干人嘲笑新浪潮运动中一些糅合乔伊斯意识流手法与科幻元素的文章,认为它们过于明显地运用了文学写作方式,但赛博朋克作家们自知他们灵感的根源。当人道主义阵营者宣称小沃特· M·米勒(WalterM. Miller, Jr.,《莱博维兹的赞歌》作者)和厄苏拉·勒古恩(Ursula K. Le Guin,《地海传奇》作者)是他们的人时,赛博朋克作家们则引述阿尔弗雷德·贝斯特尔和威廉·柏洛兹(William S. Burroughs,垮掉的一代著名作家),而两方都认为受到J·G·巴拉德(J. G. Ballard,末世小说作家)的影响。事实上,无论是否自知,两边都是后现代主义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抛弃“构思精巧的寓意”,转而追求古怪、视觉效果,并且破坏现实主义的规则,赛博朋克小说表现出了后现代主义敏感的一面。诸如首位编撰赛博朋克评论作品,《席卷现实工坊》(Storming the Reality Studio),的拉里·麦卡菲里(LarryMcCafarry)等许多评论家认识到了赛博朋克的后现代主义底蕴。尽管他们的看法不总与《廉价的真相》一群人相同,但两方都清晰地指出了科幻在“现实”这个字眼上所作的文章。作者通过掺入必须从文本中提取出并理解的信息,对科幻进行了有意识的“预解构”(Pre-deconstructed)。在许多赛博朋克作品中,无论情节有多么晦暗,总是充斥着一种游戏感(Sense of Play,游戏人生?)。这是指一种有内涵的戏谑:充斥着想法、科技进步、推论等,但也包含该类型文学的经典修辞方式,符合从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创办《惊奇故事》杂志(Amazing Stories)起人们对科幻小说一代代积累下的期待。


当后赛博朋克作家开始对赛博朋克的观点做出回应时,游戏感的重要性增加了。这或许是对人道主义科幻关注度的增长发挥了作用,也可能是之前非核心参与的作家们不再对挑起赛博朋克革命感到束手束脚导致的。文森特于《廉价的真相》上宣告胜利仅仅二十分钟后,赛博朋克就开始了无可避免的类型化转变。1982年时看来如此之大胆而诱人的运动开始变了味。它光鲜的外表被磨损了,玷污了,而《镜影》也受到抨击。后赛博朋克作家不得不尝试新的门路,否则只能成为科幻展览馆中玻璃匣子后又一定格的展品。在最后的论战中前赛博朋克作家们卷入了战局,为后赛博朋克作家们留下了足够的自由空间来实验一些新的体裁。



展望(present future)



科幻抱有一个最为核心的观点,即,现今人类的生理、心理和伦理结构均是极端偶然条件下的产物。纵观文学史,不难看出这个主题。从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时间机器》著者),到约翰·W·坎贝尔(John W. Campbell,科幻小说黄金时代推动者),到菲利普·K·迪克(Philip K. Dick,《机器人会梦到电子羊吗?》著者),以及小詹姆斯·提普奇(JamesTiptree, Jr,著名女性科幻作家),该主题甚至贯穿科幻新浪潮运动,以及70年代的科幻女权运动。

所有赛博朋克爱好者,无论是前,中还是后期的,都深知这一点。赛博朋克对科幻文类的贡献大概正是它向主流文化大肆宣传这一主题的行为吧。这是如此浅显的一个共识,以致在叙写任何一个科幻界的重大事件时,它都极易被忽视掉。尽管分秒间生命不断流逝,我们却总是渴望永恒。尽管我们不断因世界的无比复杂而头晕眼花,却总是“世界是能够被理解的”这一假设出发。但我们最终不得不承认,世事永无定时:明天,我们可能会把自己上传至虚拟空间,也可能淹死在内华达海岸(内华达:内陆沙漠气候)。


这个共识,正是科幻或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代表性文学的原因。我们希望,此处收集的后赛博朋克小说能够为读者和作家们指明一条前路。



“想要颠覆性地震撼读者,一个人需要抽象的‘抓’和‘挤’的能力。我希望我的辞藻能起抛砖引玉的效果——希望这些评论能够促使一些作家对他们自己的想法重新评估和打磨。这块蛋糕已然变质,装潢点缀不过是徒劳。我们需要把它里里外外重新烘焙。而且这次,要做得彻底——绝不能半途而废。人们不应畏惧这项工程。这是必要的,这就是我们这代的因缘(Karma)。”

——斯特林,致卡塞尔。

1986年8月22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萨鲁

x

GUNSLIGHTER 发表于 2014-9-14 12:40:19 |显示全部楼层
赛博朋克实在晦涩难懂,看了全息玫瑰碎片,实在觉得乏味,估计是计算机知识不够所致

使用道具 举报

Gingko

冒险者

光之洗礼

gingko 发表于 2014-9-14 14:32:17 |显示全部楼层
GUNSLIGHTER 发表于 2014-9-14 12:40
赛博朋克实在晦涩难懂,看了全息玫瑰碎片,实在觉得乏味,估计是计算机知识不够所致

其实也不全是和电脑有关的。。。很多所谓“入侵性”科技,像是人体植入设备、意识电子化设备也经常被讨论到。威廉·吉布森的小说故事性可能有些弱了,但《雪崩》、《副本》等等后赛博朋克小说其实很易懂,包括《攻壳机动队》、《盗梦空间》之类的影视也不错。

使用道具 举报

尼古拉·特斯拉·科学家

骑士

群星的庇护-天秤座 光之洗礼

科学家1021 发表于 2014-9-14 21:47:57 |显示全部楼层
顶!

使用道具 举报

塞兰·帕斯卡

骑士

群星的庇护-天蝎座 冒险者徽记 旅行者徽记 光之洗礼

绝境弃徒 发表于 2014-9-19 16:53:05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LZ本人翻译的?实在是太强大了啊!!

赛博朋克类的文学作品,只看过《雪崩》,在那个科幻小说急缺的年代,是能给人极为震撼的感觉的。

不过如果单纯看口味来说,个人对于科幻小说还是更喜欢类似太空歌剧一类的科幻小说:)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萨鲁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萨鲁世界2006- ( 苏ICP备15007101号 )

GMT+8, 2024-3-29 00:29 , Processed in 0.024950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