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mondyi 发表于 2009-5-6 17:17:50

《汉之云》中的三国神兵

本帖最后由 raymondyi 于 2009-5-6 17:22 编辑

 烈火熊熊的三国时代留给我们无数的回忆和遐想,火烧赤壁、草船借箭、长板坡之战等等著名战役在历史的长河上烙上了不朽的印记,刘备、曹操、孙权等三国枭雄也在后世的心中篆刻了不灭的神话。作为《轩辕剑》系列的最新作品,《汉之云》将故事的背景架设到了那狼烟四起的时代,对三国,对历史,对人物进行了全新的诠释,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在《汉之云》中那些在历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三国神兵!  
   青龙偃月刀
  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刀长九尺五寸,重八十二斤,刀身上镶有蟠龙吞月的图案,因而得名。其使用者,著名的关公关云长,更是以仁义著称,被后世供奉为镇宅辟邪的首选。在《汉之云》中,这把青龙偃月刀并没有正面登场,而是作为了故事中主线任务的道具现身,虽然没有特写,但是在故事的进程中,通过对话,情节,战斗等要素,将青龙偃月刀与关羽的相关事迹一一道来,玩家即便不了解三国,也能对游戏对三国中的这部分情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设计不可谓不巧妙!顺带一提,寰宇之星出版过的某款豪华版产品中,就是以一把铜制的青龙偃月刀作为周边,得到了广大玩家的一致好评!
  丈八蛇矛
  丈八蛇矛,全用镔铁点钢打造,矛杆长一丈,矛尖长八寸,刃开双锋,作游蛇形状,故而名之。其使用者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猛张飞是也!虽然张飞脾气暴躁,但在战场上,使用丈八蛇矛奋勇杀敌的劲头却毫不含糊!与青龙偃月刀一样,丈八蛇矛在《汉之云》中也是作为任务道具登场,并围绕着这把丈八蛇矛展开了一场战斗,在战斗中,我们可以领略到猛张飞那万夫莫敌之勇!
  青虹剑
  青虹剑,与倚天剑齐名的神兵,削铁如泥,锋利无比。它是曹操所拥有的两口宝剑之一,剑柄上有金嵌的“青虹”二字。当年曹操将此剑赠人,不想此人不敌赵子龙,青虹剑为其所夺!此次青虹剑以配角形象现身,作为游戏人物之一——尚章的手中兵刃,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尤其是尚章在使用连击的状态下,能够将青虹剑强大的攻击力表现出来,再加上一定概率的暴击,其攻击力丝毫不亚于其他人物的终极技能,在对付单体敌人的时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方天画戟
  古语云:马中赤兔,人中吕布,由此可见吕布这个名字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力量的代名词。方天画戟,在戟杆一端装有金属枪尖,一侧有月牙形利刃通过两枚小枝与枪尖相连,可刺可砍。作为吕布手中的兵器,方天画戟更是威名远播。在《汉之云》中,方天画戟一跃成为了男主角焉逢手中的得力助手,更是焉逢的师父所赠之礼物,其所蕴涵的意义更是难以言表,可方天画戟又是如何辗转到焉逢的手中的呢?焉逢的师父又是何许人也?他又是如何得到方天画戟的呢?这一切,只有留待大家去游戏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了!
  今天带大家看了这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兵器,这些兵器在历史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在玩家心中杜撰了自己的形象,希望属于我们的《轩辕剑》也能象这些兵器一样,把自己的名字留在无尽的产业历史长河之中!

raymondyi 发表于 2009-5-6 17:30:55

  曹操倚天剑
  
  通长:119厘米/东汉五尺(不连鞘)
  
  刃长:90厘米
  
  材料:钢铁、木、玉、大漆
  
  工艺:煅打、浮雕、透雕、填绘
  
  纹饰:以螭龙纹饰为主
  
  色彩:白、黑、金
  
  特点:帝王之气
  
  三国时代,名刀宝剑,已经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无论君王公卿,文臣武将均以持有和定造名贵的佩刀宝剑为荣,寥寥几器,往往耗时数年,修饰极尽豪华奢侈。南朝陶弘景曾撰《古今刀剑录》,详细记载了魏主曹操,蜀主刘备,吴主孙权以及三国各大将所制用之刀剑。内容虽然与《三国演义》的描写不尽相同,但至少可以证明当时名剑宝刀的重要地位和真实存在。
  
  曹操是汉末三国这段历史的众多人物中形象最为复杂的一个,《三国演义》中他被作者定义为奸臣和枭雄,但真实的曹操却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绝对不乏英雄气概。曹操早年得志,“挟天子已令诸侯”,是魏、蜀、吴三方势力中最大的一方,自然需要拥有与之身份相适应的宝剑。
  
  《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 ”写道:“曹操有宝剑二口,一名“倚天”,一名“青釭”,倚天剑自佩之,青釭剑令夏侯恩佩之。” “倚天”的名字很可能取自于战国后期楚国宋玉《大言赋》的名句“拔长剑兮倚长天”,定是长度惊人,气势不凡。作为一代枭雄曹孟德之随身佩剑,倚天剑长期伴随主人奋武功于沙场,显神威于朝堂。
  
  然而,此剑在《三国演义》中的第一次亮相却很不光彩。曹操用此剑,既非杀贼,亦非防身,而是滥杀无辜,屠戮了吕伯奢一家男女老少。在正史《三国志》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自此,也留下了曹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典故。
  
  据传倚天剑为上古名剑,虽不可考,但根据汉代贵族“崇古重史”之风尚,此说还是颇有道理。“倚天”剑完全仿照西汉早期玉具古剑设计,长度惊人,不连鞘达119厘米,合东汉官尺五尺,以对应剑名。
  
  玉具剑源于周代,丰润于两汉。东周时期,每剑玉具不过三剑,外形整齐对称,纹饰简单写意。至西汉,玉具递进为四件,即首、镡、璏、摽。汉代玉具多用于帝王贵族佩剑,造型华丽,表面多以高浮雕和圆雕的手法表现龙、螭、虎、熊等瑞兽,构思奇妙,动感十足。玉具的外部轮廓也不再拘泥于对称的几何图案,而是随物形而蜿蜒,极具立体感。饰以如此精雕细作四件玉具之剑,自然极其引人注目,尤其是长铗陆离的上士之剑,在当时更是地位不凡,价值连城。倚天剑之剑具均为玉制,外型参考了广州市南越王墓出土之同类器物。剑首正面凸缘,当中高浮雕二只螭虎和一只尖嘴神兽。剑镡体型硕大,中脊突起;中间阴刻兽首纹,两侧镂空透雕一对鹦鹉。剑璏较为长大,表面饰勾连涡纹,间以阴线。剑摽为不规则梯形,正反两面共雕刻出两虎一熊嬉戏于云彩之间的立体图案。剑鞘木制髹黑漆,绘制金色云龙纹饰。剑刃为八面,脊厚,靠近剑尖三分之一处有少许的收腰,类似名动天下的秦青铜长剑。
  
  倚天剑气势雄伟、造型修长、锋刃犀利、装饰古雅,出鞘则石破天惊、摄人心魂,当属三国第一威严之剑。
  
  

曹操倚天剑


倚天不出 谁与争锋

曹操倚天剑剑首细节



曹操倚天剑剑格细节



                              

作者:yuyikaka 回复日期:2008-12-26 22:52:37    

   哦
  然
  后
  
  呢~


                              

作者:heyingshihun 回复日期:2008-12-26 22:52:47    

  曹操青釭剑
  
  通长:104.厘米/东汉四尺三寸六分(不连鞘)
  
  刃长:83厘米
  
  净重:802克/东汉三斤六两
  
  材料:钢铁、青铜、木、绿松石、大漆、银
  
  工艺:煅打、铸造、浮雕、镂空、錾刻、镶嵌、腐蚀、填绘
  
  纹饰:以螭龙纹饰为主
  
  色彩:黑、金、青铜原色
  
  特点:威严肃穆、坚固锋利
  
  青釭剑与倚天剑均为曹操所制并拥有。 其中,“倚天剑”为曹操的随身佩剑,青釭剑则被曹操交于夏侯恩保管,但最后落入赵云之手。赵云夺取青釭剑的故事见《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正走之间,见一将手提铁枪,背着一口剑,引十数骑跃马而来。赵云更不打话,直取那将。交马只一合,把那将一枪刺倒,从骑皆走。原来那将乃曹操随身背剑之将夏侯恩也。曹操有宝剑二口:一名“倚天”,一名“青釭”倚天剑自佩之,剑令夏侯恩佩之。那青釭剑砍铁如泥,锋利无比。当时夏侯恩自恃勇力,背着曹操,只顾引人抢夺掳掠。不想撞着赵云,被他一枪刺死,夺了那口剑,看靶上有金嵌“青釭”二字,方知是宝剑也。”长坂坡一役,赵云用此剑斬杀数十员曹魏大将,并砍倒两杆旌旗,成就了他名扬天下的长坂坡一战,此后青釭剑就与“常山赵子龙”的威名共存,成为后世英雄骁将梦寐以求的宝剑。青釭剑还与赵云一起出现在甘露寺护主和截江夺阿斗的章节中,可谓屡建奇功。
  
  《三国演义》对青釭剑描述不多,但亦不乏可供参考之处。文中提到夏侯恩是背剑而不是挎剑,可见剑身应该较长,否则无需背剑,只有长度超长的剑才需要从背后抽剑,如“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中,赢政就是从背后抽出长剑刺杀荆轲的。不过汉代铁剑尺寸均较长,在战场上背长剑的将官并不在少数,长坂坡被赵云刺死的众多曹魏大将中独夏侯恩的剑为云所取,可推论此剑装饰一定非同寻常,因此才能在乱军中能够吸引赵子龙的眼神。顺手夺过后赵云才发现柄上有黄金镶嵌的“青釭”二字,才知道真的是口宝剑。
  
  设计青釭剑时,外型主要参照大英博物馆保存的汉代櫑具剑,取其壮硕珍惜之意。由于是实战剑,所有金属配件均采用原色青铜,既坚实牢固,又符合时代特征。考虑到曹操两把宝剑中以仪仗为主的倚天剑的设计尊崇古制,那么以实战为主的青釭剑则应突出其先进的制作工艺和前瞻的装饰风格。
  
  事实上,作为一个慷慨激昂的文学时代“建安风骨”的精神领袖,一个标志性建筑铜雀台的设计建造者,一个仅为一首《胡笳十八拍》而不远千里迎文姬归汉的大师级人物 —— 曹操,其文学功底、艺术才华及创造性肯定是当世其他诸侯所不可比拟的,在他拥有的爱剑上进行一番独特的构思,即符合他的性格和品位,又能够引领时代风格,推动后世审美情趣。所以,青釭剑的设计,还部分吸取了距三国不远的十六国、南北朝环首刀的豪华造型。剑首设计中改传统扁圆柱型为竖环状,环内有双龙首相交,龙首参照安徽天长三角圩西汉墓出土的龙首尾衔玉环造型,环顶纹饰参照河北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汉幕出土的玉饰纹样并鎏银,环外嵌绿松石。剑镡采用河南信阳战国楚墓出土的玉双龙玉佩外形,镂空浮雕双龙图案、并嵌有绿松石。剑璏及剑摽纹样均为蟠龙,来自山西太原晋国春秋墓赵卿鼎鼎耳。木鞘髹黑漆,上勾金线龙纹,来自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漆器,以突出其威严、肃穆。



                              

作者:heyingshihun 回复日期:2008-12-26 22:58:05    

  七宝刀
  
  七宝刀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讲的是曹操刺杀董卓的故事。曹操从王允手中借来此刀,计划入相府时以之刺杀董卓。不想董卓自酣睡中醒来,仰面从衣镜中看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质问曹操要干什么?曹操灵机一动,假托是想将此宝刀献与董卓,遂得以逃脱。而董卓本为一代大奸大恶,警惕过人,居然未立即反应过来,最主要的原因是这把七宝刀实在精美宝贵,吸引了他当时的全部注意力。
  
  书中对七宝刀的直接描绘不多,仅聊聊数语:“……见其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宝刀也……”。但此刀的来历不凡,源于当时的“司徒”王允之手,东汉“司徒”位列“三公”,相当于“丞相”,所藏宝刀不论是家传还是自制, 也必是相当不凡之物,否则不可能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连曹操都知道。而从董卓对此刀的反应来看,也证明这一点。
  
  设计方案1: 直刃玉环
  
  通长:40厘米(不连鞘)
  
  刃长:24厘米
  
  材料:钢铁、青铜、金、银、琉璃、水精、砗磲(白珊瑚)、珊瑚、琥珀、
  
  木、大漆、丝绳
  
  工艺:煅打、铸造、浮雕、镂空、錾刻、腐蚀、填绘、镶嵌、鎏金
  
  纹饰:以螭龙纹饰为主
  
  色彩:黑、红、金
  
  特点:华丽、锋利
  
  书中描写此刀长一尺有余,故依照东汉1官尺相当于23.8厘米换算,把刀刃长度定为24厘米,连柄长40厘米。此刀可随身佩带,亦可藏匿,故结合汉代的削刀和服刀为基本造型。
  
  首先,此刀的外装部分,包括刀首、刀柄和刀鞘均镶嵌七宝。那么七宝到底指什么?七宝,又称七珍,始于佛经。不同的经书所译的七宝各不尽同,而同一本经书,不同历史时期所译的不同版本中,所说七宝也不同。经反复查询考证外,决定以《无量寿经》之汉代版本的七宝为准,即金、银、琉璃、水精、砗磲(白珊瑚)、珊瑚、琥珀。
  
  刀首的设计为环首,质地是白玉。中国古代有“君子无故身不去玉”之说,美玉具有君子的德行。对玉的推崇,在汉代达到了高峰,佩玉尚玉成了贵族所遵循的道德观、审美观,不仅生前要佩玉,而且死后要葬玉,例如“金镂玉衣”的厚葬形式这是以后朝代所无有的。以玉具装饰刀剑始于周代,在汉代则达到了最高峰,出土的大量实物也证明了把玉用在刀剑上的真实性,例如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一把削刀,刀环即为玉制,环上透雕和阴刻龙纹。七宝刀的刀首设计为玉质蟠形环,纹饰采用江苏扬州市甘泉老虎墩东汉墓出土的蟠形环,并在上镶嵌七宝,达到华丽富贵的效果。
  
  刀柄与玉环首相结合部分采用南越王墓出土的玉带钩兽头部分作装饰,环上亦镶嵌小型七宝。依汉削刀形制,七宝刀无刀镡。柄缠丝绳,易于抓握。柄箍为青铜铸造,蚀刻的云龙纹饰出自湖北江陵望山出土战国错银伞柄箍外壁,凹处填黑漆,外部鎏金。
  
  刀鞘上共四个箍环,首尾与柄箍相同,中间两个则为长方形,箍装,浮雕的蟠龙纹饰出自河北满城汉墓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玉器,鞘背挂采用饕餮衔环挂扣,外形仿造湖北荆门包山2号战国墓出土的内棺铺首。
  
  在汉代,漆器工艺达到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可谓制作精巧,色彩鲜艳,花纹优美,装饰精致。汉代漆器是实用和美观结合的工艺品典范,均为木胎,大部为红里黑外,并在黑漆上绘红色或赭色花纹。成器后比青铜器轻巧、华丽,耐腐蚀,故为汉代统治阶级所爱好。用漆器装饰刀鞘,既美观又实用。所以,七宝刀设计中用黑底红纹大漆装饰刀鞘,以获取理想的视觉效果,表面彩绘的蟠龙纹饰来自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甬部。
  
  七宝刀除有点缀身份之用外,还具备防身及刺杀功能,所以刀刃设计以锋利为原则。刀背平直,刃体略内弧,两面开大凹血槽以增加刀的杀伤力。刃上近根部的的螭龙纹来自河北唐山贾各庄出土战国铜盘,即增加了其装饰性,又突出了宝刀的神秘和威势。
  
  设计方案2: 曲刃金环 (主设计师:蒙军,绘图:蒙军)
  
  通长:40厘米(不连鞘)
  
  刃长:24厘米
  
  材料:钢铁、青铜、金、银、琉璃、水精、砗磲(白珊瑚)、珊瑚、琥珀、
  
  木、丝绳
  
  工艺:煅打、铸造、浮雕、镂空、錾刻、镶嵌、鎏金
  
  纹饰:龙雀、忍冬
  
  色彩:金、黑、七彩
  
  特点:霸气、犀利
  
  此刀设计之初,很自然地参考了东汉时期最为流行也是最为标志化的环首刀造型,而在刀刃设计上背部略弓、尖锋先下压再上挑,呈“逆刃”状。这种刀形与部分东汉短刀的形势相仿,在实用中能有效地增强刺击力和切割力,同时给人以 犀利霸气之感,非常符合使用者曹操霸气的性格。
  
  刀首为三国时期高级配刀上广为流行的铜镏金“龙雀环首”,龙雀是一种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猛禽神鸟,又寓意吉祥,这又与曹操被后人称为“枭雄”的称号不谋而合。龙雀环首的外沿分镶嵌大汉王朝疆土中的七种不同颜色的名贵宝石,使“七宝刀”的称谓得以巧妙展现。
  
  刀柄缠黑色丝绳,柄上嵌入圆形青色玉佩,而玉在汉代也是贵族才能专有的配饰。
  
  刀的吞口选用错金汉代的龙雀首文饰,在形式上和刀尾的龙雀环首互相呼应,使视觉上更为统一。雀首锐目钩鼻,尽显霸气,在整把刀中形成画龙点睛的作用。
  
  东汉末年汉又是个民族大融合的年代,刀鞘的造型很自然借鉴了汉代北方戎族的刀鞘,使得整把刀显得更为高贵华丽。刀鞘文饰为来自西域高贵的忍冬花纹饰,整体工艺为手雕镂空鎏金,在花纹的空隙处满嵌入各种不同颜色的珍贵宝石。只有达到这种金碧辉煌的整体观感,才能令演义中的董卓竟忘掉刺杀,握刀细品而不忍放手。
  



七宝刀参考文物:汉代铁销



七宝刀参考文物:嵌金铁短剑



七宝刀设计方案



                              

作者:heyingshihun 回复日期:2008-12-26 23:00:14    

  孙权佩剑
  
  全长:928毫米/东汉三尺九寸(不连鞘)
  
  刃长:714毫米 (汉尺 三尺)
  
  材料:钢铁、青铜、木、绿松石、大漆、丝绳
  
  工艺:煅打、铸造、浮雕、錾刻、腐蚀、填绘、镶嵌、鎏金
  
  纹饰:以螭龙纹饰为主
  
  色彩:红、金
  
  特点:奢华精美、王者气势、吴越风格
  
  在危机四伏的三国时代,孙吴家族能鼎立一隅并坚持到最后,这与孙权的过人的表现分不开的,连曹操都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孙氏三豪中,孙坚、孙策虽英年早逝,但却为孙权打下了东吴基业。孙权坐上父兄这个位置时,年仅十五岁,在内有张昭,外有周瑜的辅佐下,他内修政理,对外则静观时局,到赤壁之战前夕, 东吴已经厉兵袜马,随时准备问鼎中原。难怪诸葛亮在与刘备对于作隆中时评价说: 曹操北占天时,孙权南占地利。孙权占地利这一点可谓无可置疑,孙氏虽然称帝较晚,但在江东几十年的统治基本和帝王无异。吴越之青铜宝剑,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独步天下、名扬海内,而铸剑大师欧冶子亦曾为楚王制造出三枚举世无双的铁剑,造剑之地就在属于吴越地方的浙江龙泉。因此无论是铜剑还是铁剑,吴越地区都一度代表中国最高的制作水平,相信这种传统和技艺也会保存到汉代。而东汉末年,虽然战事纷乱,但东吴地区在孙氏三豪的统辖下,人民安居乐业,生产力有所发展,具备为统治者制造豪华剑的基础。加之孙权一直有称帝雄心,其剑必奢华精美,富王者之气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吴越宝剑的传统风格。
  
  孙权佩剑整体剑型参照大英博物馆保存的汉代櫑具剑型,但糅合了吴越和楚国的装饰风格。剑首浮雕蟠螭纹饰,来自湖北襄阳山湾出土春秋缶肩部之圆饼。剑镡为兽面样式,原型出自河南辉县琉璃阁出土战国鼎足根部,双眼镶嵌绿松石剑。剑璏阴刻三角云纹,参考了湖北当阳赵家湖楚墓鼎的下腹纹饰。剑摽则雕刻了传世战国玉器上的双龙纹饰。为突出皇家气息,四个剑具均为青铜鎏金。木鞘髹红漆,绘黑色龙凤纹,纹样来自湖北荆门白庙山35号秦墓出土的椭圆奁上。
  
  孙权佩剑的剑刃带有明显的吴越青铜剑风格,加之其礼仪作用大于实战性,短刃阔身,六棱八面,开刃部分较大,靠近剑尖处有较明显的收腰。另参考部分青铜剑、矛的样式,中间脊部凸起,鎏金,剑脊两侧雕刻与剑璏表面相同的纹饰。
  
  《三国演义》中,孙权佩剑出鞘不多,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两次,一次是在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中,说的是赤壁之战前夕,孙权在周瑜的极力劝说下,决定联合刘备抗曹,为表明其破釜沉舟的决心,孙权“拔佩剑砍面前奏案一角曰: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言毕,还将此剑暂赐给周瑜,相当于尚方宝剑,并封周瑜为大都督。另一次则是出现在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说得是刘备被孙权招亲后,知道东吴对其有加害之意,因此下了占取荆州的决心,拔剑剁石为两段。而孙权目睹此状后,也暗中发誓要夺回荆州,并斩石为证。刘孙表面上都以断石表明破曹的决心,实际则各怀目的,针锋相对,掣剑斫石的行为也暗喻日后从联合走向对立的开始。因此,孙权的两次拔剑,都带来石破天惊的后果,并造成日后三国鼎立的局面。 正如后人诗曰:
  
  宝剑落时山石断,金环响处火光生。
  
  两朝旺气皆天数,从此乾坤鼎足成。
  



孙权剑设计方案



孙权剑细节



                              

作者:heyingshihun 回复日期:2008-12-26 23:03:02    

  关羽青龙堰月刀
  
  全长:250厘米(东汉一丈五寸)
  
  重量:1826克 (东汉八十二斤)
  
  材料:钢铁、青铜、木、大漆
  
  工艺:煅打、铸造、浮雕、錾刻、鎏金
  
  纹饰:龙
  
  色彩:金、钢铁色
  
  特点:威武、高贵
  
  青龙偃月刀是《三国演义》出现的第二把兵器,然而却是整个三国故事中最为著名的兵器,甚至被尊崇为中国古代第一冷兵器,可谓威力无比,出神入化。原因十分简单,其持有者是中国人长期顶礼膜拜的对象——武圣关羽。在传说世界里,青龙偃月刀几乎与关圣融为一体,而听说过关羽的人,无不认为他理所当然应该使用这把刀,因而青龙偃月刀又被简称为“关刀”或“关王刀”。虽然这是受了《三国演义》的误导,前文已有澄清,但是,在万古流芳的英雄事迹中,青龙偃月刀既然已经和关羽一起,成为不朽的神话。我们也不妨在演义里再现这种逝去的神兵,在感受青龙偃月刀的无比威力和不灭灵魂的同时,追怀在那崇尚武力和忠义的烽火乱世中盖世英雄的宏伟战绩。
  
  偃月刀,原称“掩月刀”,最早见于《武经总要前集·器图》。《武经总要》成书于北宋初期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是中国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修的军事和兵器大百科全书。书中“刀八色”章节共绘制了当时军队中使用的八种刀形,除手刀为短柄武器外,其余七色均为长杆刀,包括“掩月刀”。根据图式,“掩月刀”之刀头阔长,形似半弦月,背有歧刃,刀身穿孔垂旄,刀头与柄连接处有龙形吐口,长杆末有鐏。“刀八色”中的“屈刀”、“凤嘴刀”与“掩月刀”形式相仿,当时虽有细分,在后世则基本以“偃月刀”通称这一类带背刃的长柄大刀。作为重型兵器,偃月刀劈砍的威力巨大,但因太过笨重且制造成本昂贵,在格斗战场并不普及,更多用在演武、阵列和操练时显示军威,或成為宮殿侍卫和卤簿的仪仗兵器,在清代早期甚至变成了武举考核膂力的道具。
  
  《三国演义》中对于青龙偃月刀的打造过程和刀的样式,仅一笔带过:“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这里的冷是描写刀刃发出的寒光和杀气;艳则指刀身在太阳下反射的光芒和花纹,还暗喻鲜血迸发的艳红;锯则指刀背的歧刃如锯齿。所以为了表现出这把本已久藏在世人心目中“战神”的武器,除在“冷艳锯”三个字和重量上做文章外,我们几乎研究和对比了所有宋元明清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偃月刀实物,还参考了大量兵书、话本、绘画甚至塑像上的刀形。
  
  设计关羽青龙偃月刀的参考文物:
  
  明代偃月刀,刀体狭长,刀尖及歧刃均锐利,实战性较强。
  
  明代偃月刀,形制类似前一把,但更加简洁利落,实战性强,惜歧刃断裂。
  
  清代偃月刀,刀体阔大,刀尖及歧刃较为柔和,更接近仪仗兵器或演武器械。
  
  清代偃月刀,亦称卷首刀大刀、象鼻大刀或春秋大刀,刀体短阔,无吞口,民间演武器械。
  
  清代偃月刀,刀体长阔适中,刀形简洁精致,铜鎏金吞口,宫廷仪仗器。
  
  电视剧《三国》中的关羽青龙偃月刀,刀头的形状和规格最终是以宋代偃月刀实物为蓝本,简洁而威严。外形上唯一改动之处是把刀背的歧刃由直角方形变为锐角云纹翼形,以突出锯齿效果。歧刃之上的刀背呈三重波浪型,衬托得刀身线条更为舒展。刃部长大雄伟,烘托气势的同时也强调了刀的实战感。
  
  电视剧《三国》中的关羽青龙偃月刀,刀身错嵌金龙,使用了汉代的行龙纹,造型飞扬,线条洒脱。虽然汉代的龙纹与宋代的刀型并非同期,但这种看似不甚合拍的搭配却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坚持, 能够有效拉近青龙偃月刀和关羽之间存在的时代距离感。
  
  电视剧《三国》中的关羽青龙偃月刀,刀的吞口为硕大无比的铜鎏金龙首,神龙露齿吐舌紧咬刀身,双目圆睁,须发皆扬,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整把刀的磅礴气势。
  
  关羽一直以来就是忠义的化身,因此电视剧《三国》中的青龙偃月刀选用了枣红色的大漆刀杆,这样也能和关羽的绿色战袍形成对比色,从而形成很强的冲击力。钢铁锻造的刀身寒光闪闪,锋刃如霜,装具遍鎏黄金,高贵无比。刀杆两端分饰铜箍,覆云头套,鎏黄金,在有效的保护和加固刀杆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好装饰的作用。
  
  另外,三叶式刀鐏借鉴了明代著名工笔画《关羽擒将图》中的偃月刀鐏,造型华丽大气,比之普通的刀鐏拉长近三倍,线条也更为优美多变,给整把堰月刀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青龙偃月刀参考文物



青龙偃月刀参考文物:明代大刀



青龙偃月刀参考文物:宋代大刀



                              

作者:heyingshihun 回复日期:2008-12-26 23:06:03    

  张飞丈八蛇矛
  
  全长:4284厘米 (东汉一丈八尺)
  
  矛头:952厘米
  
  材料:钢铁、青铜、木、大漆
  
  工艺:煅打、铸造、浮雕、錾刻、腐蚀
  
  纹饰:神兽纹饰
  
  色彩:青铜原色、钢铁原色
  
  特点:长大、雄浑
  
  “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五个短句,20个汉字,盖世英雄张飞就这样栩栩如生地在《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闪耀登场。
  
  号称“万人敌”的张飞,被誉为“世之虎臣”,雄壮威猛,不亚于关羽。虎牢关三英战吕布,长坂坡桥喝退曹操百万军,葭萌关挑灯夜战马超,都是脍炙人口的英雄事迹,可谓“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军”。同时,《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又始终是一个性急、酗酒、粗豪的莽夫形象。所以在此矛设计时,以突出硕大、雄浑为基调,造型简洁明快,纹饰古拙。
  
  蛇矛,亦称虵矛,矛头如弯曲的蛇体,属于长杆兵器。相比于直刃的矛和枪,蛇矛刃部弯曲的造型既能在刺杀敌人时获得更大的创伤面,也可以在增加刃部宽度的同时相对减轻矛头的重量。目前尚未发现在张飞生活的东汉末年和三国割据期,有任何蛇形长矛的实物或相应的文字记载。当时与丈八蛇矛最接近的,应该是马矟,因东汉末年《释兵》有云:“矛长丈八尺曰矟”,而少数学者还认为,蛇矛就是矟的缓读。不过无论查阅史书、同时代的图像资料还是对比出土实物,得出的结论都是一致的,即在两汉、三国及其后两晋、十六国和南北时期,矟都是直刃的,蛇形弯曲的矟未见。但凡事无绝对,史书上最早出现“蛇矛”的时代是东晋,《晋书·载记》记载: “(陈)安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陈安是西晋至十六国前期的名将,卒于公元323年,距离三国灭亡的公元280年不过40年,因此也不能完全排除三国时代“蛇矛”这种兵器或者蛇形长矛就已经存在的可能。“蛇矛”二字在晋代仅昙花一现,然后就杳无踪影,而再次出现就已经是三百年后的唐朝了。似乎唐代的诗人非常钟爱这种兵器,因为“蛇矛”屡屡出现在他们的诗作里,例如,唐代李白《送外甥郑灌从军其二》有“丈八蛇矛出陇西,弯弧拂箭白猿啼”,杜牧《郡斋独酌》中有“犀甲吴兵斗弓弩,蛇矛燕戟驰锋铓”,张建封《 酬韩校书愈打球歌》有“不能无事习蛇矛,闲就平场学使马”,陆龟蒙《村夜二篇》有“遇敌舞蛇矛,逢谈捉犀柄”。李绅 《到宣武三十韵》有“龙节双油重,蛇矛百练明”, 皎然《武源行赠丘卿岑》有“胸中豹略张阵云,握内蛇矛挥白雪”,等等,不胜枚举。然而编查唐代的史书和军事著作,包括当时最为著名的御撰会典《唐六典》,都不见“蛇矛”二字,可见蛇矛未必是军队中必须使用的制式武器。不过,虽然如此,至少可以断定,蛇矛在唐代已经不是罕见的兵器了。
  
  在丈八蛇矛的设计上,同样采用了折衷的方法,即以宋代的蛇矛外形佩饰三国时代的纹饰,长度仍然是一丈八尺,但却是东汉官尺,不过总长度仍然达到428.4厘米,可谓气势惊人。
  
  宋以后蛇矛,尖部有两种形状,或闭合如剑端,或张口如吐信,这里采用的是后者,矛头开叉放大,既形象生动加,又可增强穿刺威力,当然这种造型最大的问题是会给日后的锻造加工带来很多的麻烦,不过是为后话也。另外,宋以后,矛类兵器多称为枪,而枪头则普遍缩短到50厘米以下,包括藏家手中的蛇矛实物,而这个尺寸显然与丈八蛇矛4米多的总长度无法匹配。经过反复讨论和对比,矛头的最终长度定为95.2厘米,即东汉四尺,这也是有实物依据和理论支持的,具体可参考前文。
  
  设计张飞丈八蛇矛的参考文物:
  
  宋代蛇矛,矛头厚实,弯曲;龙首吞口,下套狼牙蒺藜头;矛茎插入木杆,以铁钉铆合,木杆口有固定铜箍。
  
  宋代蛇矛,矛头狭长,十分弯曲;无吞口,套筒首端有乳钉骨朵环。
  
  明代蛇矛,矛头粗壮凶悍,矛尖分叉如巨蟒张口,杀伤力极强。龙首吞口,下设套筒。
  
  清代蛇矛,矛头微曲,矛尖分叉;无吞口,下设套筒;根据外形和纹饰判断,可能是清中晚期军队使用之制式兵器。
  
  设计张飞丈八蛇矛的参考文物:
  
  宋代蛇矛与木杆的连接方式 宋代蛇矛之龙首吞口及狼牙蒺藜箍环
  
  矛头下方青铜套筒和尾鐏青铜套筒均参考了唐代铁枪实物上的配件,以青铜铸造,表面浮雕神鹿、龙雀和卷草图案。这些纹饰均流行于魏晋,贴合三国时代,细腻精致,以突出张飞“粗中带细”的性格特征。矛头套筒下乳钉骨朵的原型来自宋代蛇矛。四棱尾鐏亦参考唐枪之实物,长度设计为47.6厘米,鐏头开锋,即可插入地下,又有实战功能。
  
  设计张飞丈八蛇矛的参考文物:
  
  唐代铁枪枪头及青铜套筒 宋代蛇矛矛头套筒上的乳钉骨朵 唐代铁枪尾鐏
  
  



设计张飞丈八蛇矛的参考文物:宋明清代蛇矛



设计张飞丈八蛇矛的参考文物:宋代蛇矛之龙首吞口及狼牙蒺藜箍环



设计张飞丈八蛇矛的参考文物:宋代蛇矛矛头套筒上的乳钉骨朵



                              

作者:heyingshihun 回复日期:2008-12-26 23:07:48    

  赵云枪
  
  材料:钢铁、青铜、木、大漆
  
  工艺:煅打、铸造、浮雕、錾刻、腐蚀
  
  纹饰:纹饰为主
  
  色彩:黑、红、金、银、青铜原色、钢铁原色
  
  特点:高贵、锐利
  
  三国英雄之中,赵云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人物,武力超群、胆略惊人、可谓有勇有谋,同时稳重严谨、无私少欲、奉公守法,是少数得以善始善终的武将,以常胜将军闻名。不仅刘备誉之为“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就连曹操都会对赵云的非凡发出 “真虎将也”这样一种由衷的惊叹和佩服。
  
  赵云最初投袁绍,后觉其平庸而改投公孙瓒,在公孙瓒麾下屡立战功,但并未十分得志。直到后来追随刘备,转战南北,终身不渝,立下一系列赫赫武功,最后成为蜀国的五虎上将之一。赵云早年投公孙瓒时,刘、关、张三人还在为生存而战,疲于奔命,所以赵云比刘、关、张更有条件为自己打造一枝不错的兵器。考虑到赵云勇猛而内敛、刚毅而谨慎的性格, 在此枪设计时,以突出高贵为基调,简洁锐利,但细部却藏精巧。
  
  此枪的设计主要参照了大量汉代出土或出水的铜、铁矛实物造型,如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吴王夫差矛、如江苏徐州楚王陵出土西汉铜矛、湖南资兴东汉墓出土铁矛、及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的西汉铁矛等,还吸取了战国时期的铜矛实物的纹饰。 枪头修长俊朗,为增强杀伤力,中脊设有凹血槽,其造型取自名动天下的吴王夫差矛。脊两侧有蚀刻万字回文花纹,来于湖北襄阳山湾春秋墓出土蟠虺纹缶腹部。血槽底部浮雕兽并鎏金,纹样参考山西侯马战国墓出土铺首。枪头开刃部分较大,靠近剑尖处有较大的收腰。
  
  设计赵云枪的参考文物: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矛。青铜铸造,长29.5厘米。矛身似短剑,中线起脊,脊中开凹槽,凹槽基部有铺首装饰,铺首有孔可系绦。銎部中空,器身遍饰精美的几何形花纹,上篆错金铭文八字:“吴王夫差自作用鈼。1983年湖北江陵马山5号墓出土,现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馆。
  
  电视剧《三国》中的赵云枪,枪头与木柄间的套筒及尾鐏部分以青铜铸造并局部鎏金,表面浮雕多重纹饰,为安徽屯溪1号西周墓青铜器上斜万格乳钉纹、上海博物馆藏商代青铜壶腹部兽面纹及河南辉县琉璃阁出土战国鼎足根部兽面纹的组合。汉代长矛一般不设缨络,但为增强装饰效果,在枪身青铜套筒两侧设双附耳,套青铜鎏金环,这个设计也有实物对造,原型是四川什邡出土的战国虎纹矛。木杆髹黑漆,描朱红勾连云纹,纹饰来自湖北战国曾侯乙墓出土之甲片。
  
  伴随赵云戎马一生的神兵,除此枪外,还有他在长坂坡夺取的曹操青釭剑,如果认真对比,可以发现二者在选材、色彩搭配和纹饰上有很多类似之处,这也是设计师在细节上对于兵器和人物关系的巧妙处理。
  



赵云亮银枪参考文物:五爪金龙枪



赵云亮银枪设计方案



                              

作者:heyingshihun 回复日期:2008-12-26 23:10:17    

  刘备双股剑
  
  通长:95.2厘米/东汉四尺(不连鞘)
  
  刃长:79厘米
  
  材料:钢铁、青铜、木、大漆、丝绳
  
  工艺:煅打、铸造、浮雕
  
  纹饰:以云雷、螭龙纹饰为主
  
  色彩:黑、红、青铜原色
  
  特点:质朴、实用
  
  《三国演义》中对刘备的描述是:“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这说明他是一个做事低调,不爱张扬,有雄心抱负的人。而又描写到“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履织席为业”。可见刘备家境贫寒,无法受到良好的正统教育。因此未立业之前的刘备既没有雄厚的资金、也缺乏艺术家的眼光去制造或购买华丽的兵器。据《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记载,刘备的双股剑是在桃园三结义后找良匠打造的,用的材料是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所赠的镔铁。因此,根据刘备的宽厚、沉稳的这些性格特点、兵器的来历及早期的戎马生涯来看,双股剑 的装饰不可能太复杂,纹样比较老旧甚至流于俗套,但却极富实战性,剑体厚实坚固。
  
  以双剑或双刀作为实战兵器,国内较早的记载见于宋代,而双剑合入一鞘形式也是在宋以后才开始,明清时期多见。上述的这些情形在东汉至三国时代虽然尚未出现,但《三国演义》成书时间是元末明初,显然作者罗贯中在创作时受到当时双剑形式的影响,从而导致这种“新式武器”出现在刘备的手中。考虑到大众对《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定格化认识,双股剑的设计融合了不同时代的器型进行了综合加工,即整体采用汉剑的外形及装具纹饰,剑鞘部分则参考了明代双剑共入一鞘的插入方式。
  
  为防止鞘体过大,双剑首和双剑格的剖面分别设计为2/3个椭圆形,内侧部分为平面以便互相贴合。同时,为增加鞘的牢固程度,在鞘口处增加了青铜箍环,纹饰采用较为常见的战国至汉代玉剑具上的云雷纹样。木鞘髹黑漆,绘红色蟠龙纹, 纹样来自湖北荆门自庙山35号秦墓出土的椭圆奁。汉代宫冕颜色以玄赤为主,而龙纹则暗喻这个出身贫寒的刘皇叔不仅是当世人中之龙,同时还是如假包换的汉室宗亲,真真正正的龙子龙孙。
  
  双剑刃部的样式、尺寸和重量完全一致;考虑到实战剑的坚固性,两剑刃部都起脊;剑身为六面结构,开刃部分较大,虽然无曹操倚天剑的八面威风,也没有孙权吴越古剑的复杂繁琐,但却显得平和质朴,厚重沉稳。尤其是剑身正反两面都无锐利凸出的剑脊,相对是平面,既方便双剑合二为一入鞘,又暗喻刘备不愿张扬的性格。剑身的靠近剑尖处有少许的收腰。
  
  与曹操和孙权的佩剑相比,刘备的双股剑没有不凡的来历,也无华丽的装饰,更谈不上响亮的名头,但却是出现在战场上次数最多的实用武器,甚至在“三英战吕布”中经历过与方天画戟这种重型兵器的较量,可谓真正的英雄之剑。另外双股剑也是整个《三国演义》中出现最早的第一把兵器,具有划开时代的意思,不知作者是否有意为之。而与之同期制造的,还有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和张飞的丈八点钢矛,均被后人视为传说中的“神兵”。
  

刘备双股剑设计方案



刘备双股剑参考文物:清代双股剑



刘备双股剑参考文物:清代双股剑剑首细节



刘备双股剑参考文物:清代双股剑剑首细节



                              

作者:heyingshihun 回复日期:2008-12-26 23:12:04    

  吕布方天画戟设计构思
  
  材料:钢铁、青铜、木、大漆
  
  工艺:煅打、铸造、浮雕、鎏金
  
  纹饰:以凤鸟纹饰为主
  
  色彩:红、金
  
  特点:华丽
  
  《三国演义》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中如此描写吕布:“只见吕布顶束发金冠,披百花战袍,擐唐猊铠甲,系狮蛮宝带,纵马挺戟”, 英雄得意之色,跃然纸上。方天戟、赤兔马、束发金冠、唐猊铠甲、一身盖世武功、英俊的面庞和成熟的男子气、身边还有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陪伴,无怪当时世人以“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赞誉这位“三国第一猛将”。放在今天, 吕布简直就是一个炙手可热的偶像派明星。然而,这位帅哥的人品却不怎么样,他先是认丁原为义父,后又将其杀死投奔董卓,接着认董卓为义父,后又将其杀死而投王允。张飞称其为“三姓家奴”一点也没有冤枉他。
  
  但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方天画戟在东汉末年是不曾出现的,早期的戟为戈矛合体,直刃矛头主刺杀,旁边的横刃亦可以勾击。戟到汉代时成为步兵和骑兵必备的格斗兵器,根据其形状有“卜”字戟和稍晚的“U”型戟,在《三国演义》人物绣像中吕布所执的方天画戟造型是在宋以后才出现,最早见于宋代官修兵书《武经总要》中之“戟刀”,较流行于明清,但多为仪仗器或演武具,少用于军事战争。
  
  设计吕布方天画戟的参考文物:明代画戟
  
  戟刺及月牙刃皆以镔铁锻打而成,然后铆合为一体。四角乳钉骨朵,用以固定套筒。铁芯积竹柲,外髹黑漆,以保证强度和弹性,不易因兵器的劈砍或碰撞而折断。
  
  真正的汉戟与宋以后出现的方天画戟外观区别很大,但由于吕布执戟跃马的造型已经深入民间,给世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不亚于关公的青龙偃月刀,故在设计中依然采用了折衷的方法,对汉戟与宋明的方天画戟进行了综合,首先把汉“卜”字戟的一边横刃转化为大家熟悉的半月牙刃,然后根据法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方天画戟的样式,在铁戟的另一面探出小枝,以供《三国演义》“辕门射戟”事件里吕布射中画戟小枝的情节所用。最后,考虑到吕布武功盖世,身材高大,其兵器也一定十分长硕,故戟刃部分时参照出土汉矛实物,做成六棱八面型,开刃部分较宽并有意加长了戟尖和月牙部分,以突出其勇力过人,骁勇善战。
  
  设计吕布方天画戟的参考文物:清代方天画戟
  
  吕布为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又有勇无谋,设计以突出艳丽为基调来反映其张扬、肤浅的性格。刃与刃连接出为青铜鎏金凤鸟型,纹样取自河北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汉墓出土的鸟形玉饰。与月牙对出的小枝为圆雕青铜鎏金凤鸟,纹饰仿照山西太原晋国春秋赵卿墓出土的戈蹲上立雕。戟头套筒及戟墩部分为青铜鎏金浮雕兽面纹,来自选自河南固始侯古堆出土的战国抬扛饰件头端;木杆髹红漆、绘金色云气纹,源于湖北云梦睡虎地34号秦墓出土的椭圆奁。
  

电视剧《三国》中吕布方天画戟设计方案图



设计吕布方天画戟的参考文物



设计吕布方天画戟的参考文物:明代画戟

dada 发表于 2009-5-7 09:54:02

不错不错,都是很讲究的学问哦~~
不过,下次请注明转载
作者:heyingshihun

ptwanghezhou 发表于 2009-7-31 19:03:34

后面几样兵器的图片呢

我知故我在 发表于 2009-8-24 20:54:30

很好很强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汉之云》中的三国神兵